9月27日,距离我国著名物理学家、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侯伯宇教授离开我们即将两周年的日子,侯伯宇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。
一大早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首都师范大学等北京十余所高校的700余名师生代表怀着崇敬的心情,早早来到会场,静候聆听这位受人敬仰的导师的感人事迹。
上午9时30分,在庄严的国歌声中,报告会拉开了序幕。
“1930年,侯伯宇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,受战争影响,从幼年起,他就跟随早年投身革命的父亲侯镜如将军辗转于台湾、香港、北京、安徽、湖北、重庆、辽宁、西安等地,先后就读过多10所小学、3所中学,3次考入清华大学,却因战乱放弃学业。”
讲述起这些鲜为人知的家事和二哥侯伯宇曾经饱经风霜的经历,报告团成员、全国政协委员、侯伯宇的弟弟侯伯文言语中略带欣慰,他说:“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战火年代,二哥也从未中断过学习。他热爱学习,特别是钻研物理、数学的劲头从未减过。”
数年后,侯伯宇果真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占有一席之位,在U群代数的表示、规范场拓扑行为、可积模型的对称产生算子与几何、规范场的上同调等方面取得显著研究成果。
从青春到华发,侯伯宇对自己的信仰始终不离不弃。报告团成员、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映方介绍说,侯伯宇从20岁起先后三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,但由于父亲曾是国民党将领等“历史问题”,入党问题被一再搁置。在“肃反”中他遭到批斗,在“文革”中他被审查。直至1980年,50岁的侯伯宇终于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从此,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和对党的事业的不懈追求,伴随了他的一生。
对报告团成员、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副教授朱海燕来说,印象最深最难忘的莫过于一件事:2007年8月,侯伯宇教授得知定居加拿大的儿子和孙子在一场车祸中双双遇难。77岁高龄的白发人要同时送走两位黑发人,而且是自己的独子和独孙,这种悲痛可想而知。可即使如此,侯伯宇教授第二天就默默走进了研究所,第三天就站在了讲台上。
“他是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心情啊!”这位平素看起来只知纯粹做学问的老人内心涌动出的巨大精神力量,深深打动了所有在场的人,大家默默流泪是为他失去亲人,更是对他顽强的意志所震撼。
在艰难曲折的求学经历和人生历练中,侯伯宇树立了“科学报国”的远大理想。1973年,他主动投身西部建设,并最终在西北大学扎根,其间,国内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工作,他都一一谢绝。这一干就是37年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报告团成员、西北大学物理系教授杨战营也曾经是侯伯宇的学生。回想起跟随多年的导师在生命最后一刻仍孜孜以求、永不言弃的工作精神,就仿佛是昨天刚刚发生。2009年11月,正当侯伯宇找到了超弦理论中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,如获至宝打算潜心钻研时,却被确诊患上了膀胱癌。
住院期间,他依然放不下手里的书,放不下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。他希望上天能再给他三到五年时间,让他登上那个已经看到的山顶……
正如陕西日报传媒集团《当代女报》总编辑赵岩在报告会上所言:“作为一次采访,我的任务暂且告一段落;但作为个人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对社会、对大众有价值的传播,侯伯宇教授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将永远流传。”
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老师孙宏宇听完报告后,动情地说:“以前只是看过侯伯宇教师写的书,听了报告才知道他其实在做人、为人师的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。”
这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,这是一场深刻的灵魂对话。
斯人已逝,精神永存。 (作者:齐小英 编辑:李琛)